課程時間 109.08.25~109.08.30
課程地點 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、清水眷村文化園區
在流逝的歲月裡,曾經是眷村的巷弄中,你和玩伴們一邊唸著「一二三,到臺灣,臺灣有個阿里山,阿里山上有神木,明年反攻回大陸」,一邊飛躍地跳著橡皮筋。竹籬笆隔離了眷村內、外的省籍生活世界,而茂密的扶桑花在緊密接觸的眷村中,也區隔出「家」與「家」的空間界限。
「眷村」是什麼?是歷史的產物,也是臺灣社會的一部分。
歷史是通過個人經驗間的對話而形成,只有傾聽大眾的聲音,才能了解與人民息息相關的過去,眷村獨特的群體融合,安慰了軍人的思鄉情切,也共同撫育在臺土生土長的「二世祖」(眷村第二代),隨著眷村圍籬的拆除,眷村第一代的逐漸老化與凋零,使「眷村」具體的符號加速消失。但這也說明族群融合(或「外省人」的在地化)的發展正持續進行。臺灣社會在上述過程中失去的,是過去六十年來曾真實存在於這個社會和你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,如果不正視這個社會的「過去」,「歷史」將離我們愈來愈遠。這也是本營隊舉辦的初衷。希望藉著這次的課程,讓眷村人珍視、保有生命經驗,也讓非眷村人看見同樣真實而值得尊重的生活過程。
但落地生根的在地化過程,從來就不簡單,也絕對不只一種固定的模式,涉及到竹籬笆內與外的長期互動。因此,本營隊所規劃的內容主軸,除了「眷村」與「眷村生活」外,也將帶領學員走出眷村,對「清水」在地與「臺灣社會」進行有層次感的走讀學習。藉由影音媒介、藍晒圖、植物調查、環境空間共作記錄等操作模式,留下屬於我們的2020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印記。
Comments